初春,三月,为庆贺国际劳动妇女节、“女法官国际日”,小知特别开设了“寄情·守护创新桂冠上最美的花”专栏,邀请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女性法官以及法官助理分享她们的工作与生活,讲述一路走来的故事,分享对未来的期冀,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她说......
本期作者
姚俐衡,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立案庭法官助理,综合程序调研组秘书。山东大学法学硕士。工作以来,被评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获得法语二级笔译证书,书法作品获“翰墨书正义 丹青绘法魂——北京法院喜迎十九大”书法、绘画、篆刻、摄影作品大赛书画类三等奖。
2017年夏天,怀揣着对司法事业的憧憬和对未知职场的忐忑,我挥别学校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来到彰化路18号,开启了我的京知人生。
初见立案·窗口的“新兵”
坐在会议室等待分配庭室时,我内心十分盼望着能够分到立案庭,因为立案庭是能够最快速熟悉案件从立案到审理再到结案全流程的庭室。“姚俐衡,立案庭!”拿到工作牌的那一刻,我如愿成为了立案窗口的一名“新兵”。这一年,立案庭党支部开展了“传帮带”活动,为每一位新入职的人员分配了资深助理作为带教老师,我也从我的老师手中接过了网上立案的工作。从基础的立案材料应该有哪些到涉外主体的公证认证手续如何审查,从符合立案条件的要给当事人发放哪些诉讼材料到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怎样一次性告知……我一面要熟悉立案的各项规定,一面要迅速掌握系统操作,同时还要从最基础的案件开始学习判决初稿的撰写。不知不觉中,在懵懂而忙碌的第一年见习期里,我竟独立审核立案了近900件案件,成长为可以在窗口独当一面的“带班助理”,能自信地与承办人探讨对案件的不同观点,也深刻认识到,前辈们在立案和审判工作的底气源自于业务能力的“专”与“精”。
成长·忙却快乐着的“大内”
入职的第三年,由于人员调整,我成为了庭长助理,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庭里的业务内勤。因为内勤承担着各项工作的上传下达、材料和数据汇总,大家都亲切地喊内勤为“大内总管”。这一年,我才知道“管家”不易,每一份统计表格都需要十二分的耐心、细心,每一个通知反馈都必须准确、及时。往往在窗口值班、草拟判决的间隙,总会接到新的通知,这边给当事人做好释明工作,转头就要搁下刚刚写了一小半的文书,赶紧通知各团队准备材料报送。但就是在这千头万绪的工作中,让我学会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时间,如何更加高效地与同事们沟通,更懂得了“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展望·创新路上的“小秘书”
2021年,我在入职的第五年转换身份,成为了诉讼服务法官团队的一员,同时担任综合程序调研组秘书。在仪军庭长和张晓丽法官的指导下,我参与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重点改革任务之一的商标行政案件繁简分流及诉前化解工作。为了推动这一前所未有的创新机制“落地生根”,我们一次又一次邀请专家学者研讨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律师协会召开宣讲交流会,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沟通优化流程,逐案向当事人开展释明工作。正所谓“心有所期,忙而不茫”,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机制的不断完善,宣讲范围的不断扩大,选择电子送达方式的案件比例越来越高,敢于尝试诉前多元解纷方式的当事人越来越多,机制创新带来的诉源治理效果越来越明显,我们也更加坚定通过不断优化创新举措为当事人提供更优质的司法服务的决心。
自是青年当有为,且将新火试新茶。正如宋鱼水副院长所说,“年轻的女性朋友要敢于在大风大浪中成长”。作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法官助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紧紧握住时代的“接力棒”,争做科技创新的“守护者”、法治建设的“捍卫者”、伟大事业的“奋斗者”,昂扬奋进、竞展芳华,为知识产权保护事业贡献“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