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文化
刘晓慧:初任法官养成记丨寄情·守护创新桂冠上最美的花
  发布时间:2023-03-27 16:23:56 打印 字号: | |

初春,三月,为庆贺国际劳动妇女节、“女法官国际日”,小知特别开设了“寄情·守护创新桂冠上最美的花”专栏,邀请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女性法官以及法官助理分享她们的工作与生活,讲述一路走来的故事,分享对未来的期冀,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她说......

 

本期作者

刘晓慧 

立案庭 法官

 

刘晓慧,2010年7月进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先后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2016年3月进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担任法官助理。2022年2月,被任命为员额法官,现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立案庭四级高级法官。

 

2022年3月4日,是我入额后第一次开庭的时间。纵然是在熟悉的法庭,面对熟悉的卷宗,但角色转换带来的那份新鲜兴奋与局促不安至今仍记忆犹新。岁月清浅,时光潋滟。过去的一年,对我而言既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更是快速成长的一年。

 

 

端正心态,“小案子”同样是学习

 

作为一名速裁快审团队初任法官,起初内心总有几分焦虑与紧张。但潮水般涌来的案件似乎容不得慢慢适应,只有火速成长才能应对高速运转的办案节奏。快审案件事实相对清楚、裁判规则明确,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案子的每个环节都不可忽略,叠加案件总量大、审限短、节奏快等多重压力,在案件质量与效率之间寻求最优平衡点是不小的挑战。使命在肩,唯有向前。向资深法官见缝插针请教、团队成员工作间隙交流分享以及定期分析总结,成为工作之余的常态。其间虽经历过忙乱、挣扎甚至自我否定,但迷茫时总有领导前辈的点拨与鼓励,低落时总有同事们设身处地的安慰与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案件管理能力、审判节奏总体把控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都得到较大提升。2022年,在团队伙伴的集体努力下,实现了“多结案、快结案、结好案”的工作目标。如今,虽然如同往常一样于办公室和法庭之间穿梭忙碌,但经过八百多件案子的打磨,欣然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几分从容、自信与果敢。

 

 

 

转换视角,“骨头案”回味无穷

 

在随机分案背景下,初任法官也会遇到“硬骨头”。当我打开承办的第一个民事裁驳案卷时,顿时被裁驳、特许经营合同、案由等业务难点带来的不确定感所笼罩,而且仅有短短30天审限,我感受到了紧迫与挑战。但法官不能拒绝裁判,新案件正是最好的学习机会。视角转变后,我很快缓解了焦虑,甚至感到一丝兴奋。在全面查阅卷宗、调查询问、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合议庭最终从法律规定和制度价值层面厘清了立案条件与案由规定的正确关系,并结合被上诉人将特许经营合同人为切割成多份服务合同以规避法律规定的事实,立足依法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权、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基本原则,认定一审裁定以案由与所主张的法律关系不符裁定驳回起诉有误,并撤销了一审裁定,指令一审法院继续审理。新领域的学习探究、程序性文书的字斟句酌并不轻松,但越是如此,越发难以忘怀。裁定作出后,上诉人激动地说道:“谢谢你们,我在知产法院要到了公正的说法……”我想,这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吧。那一刻,初任法官的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法官职业独有的成就感,也真正理解了公平正义并非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经手的一个个具体案件中。

 

 

我深知法官修炼之路漫漫,但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期待有一天,我也能如同身边的模范法官们一样,镇定自若,云淡风轻,于抽丝剥茧中彰显司法智慧,于辨法析理中守护法治信仰。

 

供稿:立案庭


 
责任编辑:李佳欣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