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文化
寄情·中秋 | 刘晓婉:我记忆中的北京中秋
作者:刘晓婉  发布时间:2022-09-13 14:11:20 打印 字号: |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过节少不了的仪式感必然是吃月饼。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说到月饼,不得不提的就是老北京名点自来红、自来白。按地道北京腔念,会吞音成“自了红”“自了白”。自来红和自来白都是传统京式月饼,得名来自不同的皮色:自来红是烫面制成的,自来白则是冷水面团,所以呈现不同颜色。这两种月饼旧时个头都很小,一般做成一斤二十个,也就是大号药丸子大小,为了显得饱满,里面一半是空的。小时候奶奶总是要一大早就去稻香村排队,买上半斤。我记忆中味道和口感并不好,饼皮很硬,里面夹杂着冰糖块和青丝、红丝等干果果脯,口感略粗糙而甜腻,自然在年轻人中没有广式月饼松软香甜得人喜欢。正如南方人周作人所抱怨的:“北京无好茶食。”

每逢中秋节,北京城里的百姓还会供奉兔儿爷,还亲切地称之为“兔爷儿”“兔奶奶”。这一习俗源自明代。相传当年北京城流行传染病,嫦娥让玉兔下凡给人间送药,男女有别,分服红白两款,药到病除。等到中秋,民间感念神明救命之恩,就以药丸模样的自来红、自来白月饼供奉。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回忆起那时满大街兔儿爷的时光,曾深情地说:“童年时候兔儿爷就是中秋节的象征,没有了兔儿爷好像就不是中秋节。孩子们都得买兔儿爷,大家都觉得要是连兔儿爷都不买那还怎么得了。”到如今,北京人家里几乎已经没有家里供奉兔儿爷的习俗了,兔儿爷慢慢演变成小孩手里的玩具,成为游客眼中北京的一个民俗符号,一个伴手礼的备选产品。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兔儿爷现在也只有在庙会或少数工艺品店中能见到了。

马上又到中秋节了,今年中秋妈妈给我们所有家庭成员都准备了月饼,有父母最爱吃的五仁月饼,我最爱吃的蛋黄莲蓉月饼,还给最可爱的咖喱准备了特殊的宠物月饼,要保证家里每一位成员都能吃到月饼。希望大家都能在中秋和家人围坐一堂分享月饼共赏圆月,大家团聚在一起,这大概就是中秋的意义吧。

 
责任编辑:李梦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