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上午,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带队到知产法院调研“两区”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周立权,市委宣传部版权管理处副处长邢方英等陪同调研,市高院审委会专职委员、民三庭庭长杨柏勇,知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靳学军,党组成员、副院长兼政治部主任宋鱼水,审委会专职委员、审三庭庭长杜长辉,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调研。
调研座谈会上,殷勇同志充分肯定知产法院为服务“两区”建设所做各项工作,并对知产法院在培树典型案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殷勇同志强调,北京“五子”联动,落好每一“子”都涉及知识产权;“两区”建设,知识产权处在中心环节。要充分发挥知产法院在全市乃至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将知识产权保护摆在“两区”建设工作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殷勇同志对下一步我市知识产权工作提出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是要着力破解知识产权纠纷中长期存在的“举证难” “成本高”“周期长” “赔偿低”等难题。知产法院与各有关部门要共同谋划、长远规划,通过优化工作机制,寻求成本与效果的最佳平衡,切实减轻权利人的维权负担。
二是要探索司法、行政、仲裁、调解等保护机制的有效衔接。利用好各个环节的已有工作成果,加强相互支撑、形成工作合力,打通知识产权保护的全链条。
三是要直面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和新技术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的新需求。继续提升和改进技术类案件审理水平、裁判方式,加大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促进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四是要进一步对接国际规则,同时贡献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国方案。坚持从问题和需求导向出发研究国际规则,学习借鉴成熟市场经济体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要从国情实际出发,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国方案,积极参与知识产权的国际治理体系。
五是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司法审判、行政执法等多环节的深度应用,将知产法院打造成全国的智慧法院标杆。
六是要充分听取司法机关对知识产权立法的意见建议。司法是知识产权保护链条的“终端”,诉讼纠纷直接反映知识产权立法中亟需完善的问题。相关部门在立法调研时要主动倾听司法机关的意见,力争于“前端”制定清晰明确的规则,以减少“终端”争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