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18-59=3” 我的成长没有公式 | 不设限的我们·京知迎新季
作者:李卓楠  发布时间:2023-07-19 16:37:01 打印 字号: | |

编者按

法律、技术、外语

他们的专业知识无边界

排球、钢琴、摄影

他们的卓越技能不设限

跨越山海

他们从东西南北汇聚首都

不负热爱

他们为知产审判逐梦起航



从校园到法院

转变的是角色和心态

不变的是突破自我的勇气

撕掉标签,勇敢尝试

他们将在这里拥抱无限精彩



新的起点

新的征程

带着不同的背景和经验

带着相同的热情与憧憬

一同谱写新的青春篇章



@知产北京 开通“不设限的我们·京知迎新季”专栏,让我们听听初来京知的新入职人员有怎样的心声吧!





作者:李卓楠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审判第二庭

法官助理



北京市海淀区彰化路18号是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所在地,而中关村大街59号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所在地,我从中关村大街59号走到彰化路18号,用了3年的时间。这3年,将我从一个刚刚踏入法学门槛的小白变成一个信念坚定的法院人;这3年,让我深知向梦想靠近的道路沟壑纵横,需要用汗水和泪水来铺就。



01 三年前


中国人民大学正门



三年前,我刚刚转变理科生的身份,与一群法学本科的优秀学子齐聚人大,接受全国顶尖的法学教育。第一节课我就感到了巨大的落差和焦虑,法本同学们在专题研讨课上侃侃而谈,而我却因为尚未搭建起法学理论体系只能缩在角落里默默无声。于是,我开始主动旁听本科生的基础课,自学民法教材,在导师的读书会上积极发言,向导师和师兄师姐请教问题。慢慢地,我开始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独立撰写几万字的法条评注,开始建立起法学思维,在小组展示中被推举为最终发言人。我的法学之路,虽然磕磕绊绊,也终究启航。



02 两年前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正门



两年前,我拿到了法律职业资格证,开始为实习生活而奔波。我曾在实习单位体验了知产非诉工作的细碎,无论是专利侵权风险分析中的专利检索,还是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中的报告撰写,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也曾体验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不易,在此过程中需要我们细细拆解相关案件材料,在实体层面和程序层面极致关注其中的细节。我也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体验了法院独有的责任和担当,证据交换、排庭和核对判决的每一环都切实关乎诉讼双方的利益。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梦想的种子开始发芽,我想做一名带给人民公平正义的法官,想站在真理的角度辨法析理。



03 一年前


李卓楠与导师张广良教授



一年前,我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毕业论文和公务员考试。向来擅长做计划的我很早就确定了论文的撰写主题,并在导师的学术课题中不断吸取新知、打磨构想。我发现,我越接触知识产权的课题、越聆听知产领域的前沿思想,就越想继续研究它、继续了解它。因此,我越来越坚定自己未来想走的路——努力为知识产权审判事业做出贡献。



现在,经过三年的学习与沉淀,我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大门。但经过近一个月的岗前实习,我发现自己以为的终点其实只是个起点。我开始明白作为一名法院人需要同时具备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开始明白实践中的审判与学校中的理论存在差距,开始明白我的前路将充满大量的挑战和漫长的学习……


李卓楠正在阅卷



纵观岁月长河,一切都沿着时间轴线逐年变迁,我的思想亦如是,变的是对知识产权审判事业和优秀法院人的理解,不变的是投身知识产权审判这一事业的初心。地图上从中关村大街59号到彰化路18号只需要半个多小时的路程,而想要真正、彻底地完成这段旅途,我用了3年。在未来,我还会用10年,甚至更久,去完成更多未知的旅途。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地经过上坡、下坡、高处、低谷,我相信不管用多久,终会真正到达理想的彼岸!


 
来源:审判第二庭
责任编辑:文佳佳
联系我们